余音绕梁的电波情怀

2012-03-23 01:10:00   中华工商时报
   次点击

那些逝去时代所特有的面貌与性格,对一些人来说,是色彩,对另一些人来说,是气味,而对于收音机">收音机爱好者来说,它们已化做既缥缈又柔和、既模糊又温暖的声音,长久地萦绕在记忆里
“上世纪70年代初,家家户户装的是有线广播,中学生模仿制作耳机成为时尚。我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简易的微型耳机,再和广播线路接通,听着自制耳机发出的细微声音,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到70年代末,父亲为家中买了一台上海红灯牌晶体管收音机。听完了《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山菊花》等多部小说,我总不忘为同学们添油加醋地‘重播’一遍;进入80年代,我参加工作,半导体从大到小换了许多。我听着半导体读完了许国璋的两册《英语》,又学完了柴门霍夫的《世界语》……”
这是一个收音机爱好者琐碎的个人记忆。那些逝去时代所特有的面貌与性格,对一些人来说,是色彩,对另一些人来说,是气味,而对于收音机爱好者来说,它们已化做既缥缈又柔和、既模糊又温暖的声音,长久地萦绕在记忆里。
黑白时代的信息百宝箱
在信息渠道像立交桥一样多维交叉的今天,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收音机曾在军事、文化、体育、气象、教育等诸多方面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解放前,正是借助收音机这样的特殊载体,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那样的地下工作者才得以完成惊心动魄的秘密任务。在物质贫乏的上世纪50-70年代,收音机几十元的价格算得上是中国家庭中的奢侈品,而拥有这样一台机器,往往意味着学外语、听文学作品连播……种种对文化精神生活更高的追求,令人羡慕,更令人肃然起敬。
它是电子时代突飞猛进的见证: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上世纪30年代初生产的“巨无霸”到80年代初出产的袖珍便携小型收音机。全盛时代,它对人们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如今的电影、电视、DVD机……甚至手提电脑和无线网卡。
从诞生到繁荣再到淡出人们的视线,收音机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在声、光、影方面更加炫目多彩的替代性产品不断推出,那些或新或旧、型号不一的收音机早已被人们废弃,保存至今相当不容易。尽管科技发展的车轮已将它远远抛在了后面,它所具有的史料文物价值却不容抹杀。
藏家趣话
说到收音机藏家,邹积武的名字在圈内可谓无人不晓。这位年过花甲的电子专业高级工程师,不但以“入行”时间长、藏品数量丰硕而为人称道,更弥足珍贵的是,其藏品精品迭出,背后有着许多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邹积武从小对电子产品感兴趣,12岁时就动手组装了第一件作品——一台矿石收音机,这也是他珍藏至今的第一件藏品。此后,他的装机、藏机实践历经半世纪而不辍,总是风尘仆仆奔波在各地的旧货市场。目前已经整理入库上架、有记录的电子管产品达8879台,这还不包括1万多只各国的电子管以及大量等待整理的半导体产品。
几年前,电视上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却让邹积武兴奋不已:那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举办舞会招待客人的画面,而斯大林身后的一个电唱机,在邹积武看来竟跟自己最心爱的收音机藏品一模一样!家中摆放的宝贝会不会就是当年斯大林用的那个?它又是怎样流散到中国的?为此,他多次辗转于满洲里、海拉尔、大连、沈阳、丹东等城市。虽然这番艰难的寻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突破,但邹积武仍未放弃继续求证的想法,“哪怕找到俄罗斯去,也在所不惜!”邹积武说,他希望效仿西方国家的个人博物馆,建立一个电子科技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子管时代的辉煌。而事实上,他的家现在已经完全成了这样一个博物馆:100多平方米的4房2厅,活动空间仅有20平方米左右,其它空间都被收音机占了。这些收音机的产地遍及美、德、日、英、前苏联等十几个国家,时间则横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80年代。个中佼佼者如上世纪20年代的日本产收音机、40年代前苏联产的手风琴形状收音机、50年代国产的卫星牌收音机……件件都是岁月留声的见证。
更多民间藏家或许难与邹积武的规模和档次比肩,却也有着独到的心得与乐趣。因为修理旧收音机的水平高超,郑家祺在北京圈子里赢得了“老郑”的尊称。虽然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对这一爱好来说有些捉襟见肘,但老郑琢磨出“以机养机”的办法:淘到便宜的收音机,修好再卖掉,换自己喜欢的,就这样慢慢地逐步置换自己的收藏。现在他家中有收音机藏品40多件,“一般收音机只要有电路图的都能修好,除非是线圈坏了没价值了。在我看来,修理旧收音机的过程才是最大的乐趣。”
而长沙市民朱利红下岗后开了家小店,专门摆弄各式各样的古董收音机。朱利红说,自己父亲就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打小从父亲那儿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到了需要自主创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到将爱好变成事业。目前,朱利红不足5平方米的店面已拥有上百台收音机,有自己从民间搜集过来的,也有从玩家那儿交换过来的。其中不乏红灯系列资历最老的117型号,还有文革时生产并由毛主席亲笔题词的凯歌牌收音机等珍品。
艺术与技术并重的收藏诀窍
跟大部分“老古董”比起来,收音机的历史并不长: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而半导体问世距今仅有50年,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才研制出第一台晶体管的单管收音机。因此,但凡认真钻研过相关科技史资料,藏品的“断代”难度不大。
但国内收音机资源有限,在旧货市场流通的老机器毕竟具有稀缺性,普通爱好者不见得能够捷足先登。网上交易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甚至可以挖到国外的宝贝,但弱点是无法亲眼、亲手接触机器,对技术性能较难作出准确判断。
目前,市场公认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收音机大致有以下几类:
首先就是年代久远的“古董机”。在圈子里,“古董”一般特指新型晶体管收音机诞生以前、早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品的欧美名牌。其次是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烙印的收音机。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曾从东北派遣了一批技术人员前往蒙古援建乌兰巴托,当他们完成任务回国时,从当地带回了我国当时很难看到的德国产“环球”、“根德”等牌子的收音机。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这些使用多年的收音机纷纷被淘汰,而如今在收藏市场上,随便一台“环球”、“根德”开价几乎都在万元以上。而“文革”时期应运而生的“红星”、“工农兵”等国产品牌,甚至印有“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和语录,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也备受收藏界青睐。
还有的收音机采用特殊工艺制作,比如熊猫303型仅用了4个以下的晶体管,熊猫802型则采用了当时极为少见的硅晶体管,这些都属于“慧中”;更难得一见的是“秀外”:天鹅611型的书本外形,宝石花605型的天坛造型,在当时已足够破格出位,留存至今的更堪称珍品。
普通爱好者尤需谨记:若想以有限的资金收藏到更多精品,就不要一味追求收音机外型上的豪华,很多收音机外型看上去很华丽,实际上性能却甚为普通。评价收音机一般要看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否兼具,如果对艺术性没有很深的造诣,那么,从技术指标入手应当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路径。此外因为年代久远,收音机的日常维护不可轻忽,每个月都要给它们通一次电,定期进行保养。

感谢 中华工商时报 提供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关于本站

本站旨在为广播爱好者提供资源共享、交流的网络平台,直播信号、点播节目均来源于网络共享,版权归原作者,本站仅提供链接。本站无意侵犯版权,如有此类问题请联系处理:admin@radio5.cn

广播迷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记忆留声
微信号:jiyiradio

广播迷微信号

站长个人微信:广播迷
微信号:guangbomi

微信公众号:记忆留声
微信号:jiyiradio

广播迷微信公众号

站长个人微信:广播迷
微信号:guangbomi

广播迷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