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收音机,一段难忘的记忆
每台收音机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台收音机上都留下了科技发展的脚印。在60年后的今天看来,一部新中国广播技术发展的历史更像一部国家日渐繁荣昌盛的经济史,一部人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文化史。
当你凝视着那些尘封已久的老式收音机时,你会发现,它们俨然已成了一个个时代的记录者;当你在那些“大喇叭”前凝神细听时,那悠远、浑厚的声音似乎正在讲述着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在我的童年时代,当时村里在每个生产队装了一只广播,因声音轻,我们要听广播,只好跑到广播的前面去。广播开通的当天,包括我奶奶在内的几个老年人,还以为有人在广播里讲话或唱歌,感到很稀奇。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广播安装逐渐多了起来,收音机开始成为普通家庭结婚的配置。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广播、收音机成了人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茶余饭后,能有一台收音机听听,就成了不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那个时候客厅正中若能摆上一台崭新的“红灯”牌晶体管收音机,可比现在47英寸的液晶电视还要气派。要是还能有一台可随身携带的收音机就更羡煞众人了,现在50岁上下的人们所熟知的流行语“三转一响”,成了每个新娘梦想的嫁妆和结婚的礼物。其中的“一响”指的就是收音机,另外三件分别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在那时,农村有线广播虽已开始普及,但也不能与收音机媲美。
记得我结婚那年,我原以为订婚就是去领个证,结婚就是办几桌酒席,可没想到,就在结婚前,女方的父亲说,女儿婚礼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都有了,就缺收音机了。由于当时物资匮乏,米、油、盐、肉等都要凭票供应,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三转”每一样都需要凭票的,已经费了我很大的精力了,再加上已快到春节,要我买收音机,我虽然遵命,但也很难买到。第二天,我乘车到东阳县城,两家百货公司和供销社都没有买到,后来,又去南马等地,最后,还是托一个在区公所当领导的朋友,在千祥供销社买来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婚礼那天,收音机还放在轿子里,装上4节大号电池,一路开着,随着嫁妆风光抬到了我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广播事业也迎来了辉煌。此时,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独领风骚近30年的收音机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的物件。电子工业的猛进,广播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广播的新闻、文艺节目不再是那样单纯了。广播剧、中外名曲、比赛实况等丰富多彩,内容引人入胜,大家如获甘泉一般,三三两两地簇拥在收音机旁,随着播音员动听的声音心潮起伏。那时候,收音机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即便是今天的电视机、电脑也无法比拟,广播和收音机是一件重要的工具。1983年,我市有了电视台,开始无线转播中央台、省台节目,开播本市节目。这样,原先摆放收音机的位置也逐渐被黑白或彩色电视机所占据,条件稍好的家庭还会专门为此购置一个电视柜,并精心缝制出一顶漂亮的电视罩,由于是无线传输,每户都得有一个天线架。 1993年开始,我市城乡开通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走进了百姓家,原来的天线架和有线广播也逐渐被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替代。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收音机开始变得“随处都是”,电视、MP3、MP4、手机、闹钟、小孩的玩具,甚至连手表、耳机、淋浴房都内置收音模块,人们几乎已经数不清家里到底有多少设备可以当做收音机来用。
在向小型化和模块化发展的同时,主打与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设备相结合的卫星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部分地区试用,用更通俗的话来说这种技术就是“手机电视”。与传统声音广播相比,这种广播具有能与CD相媲美的高清晰音质,并可接收图像、视频和文字。在节目选择上也更为灵活和自由,允许用户随时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可以说,以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广播,将成为传统音频广播新一代。2007年开始,我市又开通了数字电视,广播电视节目实现数字化播出,又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了,到目前,我市数字电视用户已达万户,继续走在金华和全省的前列。而我家也拥有5台电视机和一只调频广播,两只数字显示全波段钟控收音机,而“红灯”牌收音机也早已成“文物”,放在楼上的角落里,无人问津了。
(本文来自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上一篇:德机冰咖啡大姐和德根先生
下一篇:不奏是个收音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