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刑警803》的台前幕后

1680412900
  195次点击

相关广电:上海广播电视台SMG

《刑警803》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广播系列剧节目,以上海市普通刑警的工作生活内容为创作素材,迄今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

《刑警803》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广播系列剧节目,以上海市普通刑警的工作生活内容为创作素材,迄今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21年来,申城刑警火热的战斗生活通过电波飞入寻常百姓家,令“刑警803”一词家喻户晓,至今仍受到听众的普遍喜爱。在播出第803期节目后不久的2011年12月13日,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学兵会见了剧组创作人员,并欣然题词:霹雳降魔,广播平安。刑警803,这“803”一词,有什么讲究呢,这档节目又是如何诞生的——

《刑警803》的历史由来

上世纪80年代,公安工作对老百姓来说还非常神秘,一般不对外宣传破案的事,有时案件社会影响很大,也最多只是豆腐块一般大小的文字,简单地报道发案、破案和案件判决结果,还得经过层层审批。

一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手持介绍信来到市公安局法宣处,要求联合创办一档反映刑警工作生活内容的节目。法宣处向市公安局领导呈送了请示,市局领导批准后,法宣处的同志便马不停蹄地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市局提供了剧作家下基层体验生活和剧组活动的专用车辆,把市局老干部活动室辟为创作基地,还帮助联系市局刑侦处、预审处、档案处和有关分县局,为剧作家体验生活和了解典型案例案情提供便利。

剧作家们开始与刑警们交朋友,刑侦处的同志们把前来体验生活的作家当成“编外警察”,陪着他们跑现场、跟案子、看录像、查档案、参观刑侦器材、警犬训练场和验尸所,编剧们感叹:“我们解剖了刑侦处。”

广播剧的取名也源自偶然。那天,大家在永嘉路基地集中讨论剧本,一位剧作家说:“前天在刑侦处体验生活时,我注意到大门口挂着‘中山北一路803号’门牌,广播剧剧名就叫《刑警803》吧。”大家都认为这个剧名好,既顺口、响亮,又有神秘感,非常贴合刑警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刑警803》的剧名就此正式确定。

走进神秘的“803”大门

节目正式面世后,将神勇正义、刚强睿智的上海刑警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老百姓的面前,她让上海市民对公安的整体认同感提升了,而当代刑警的铁血风采也震撼了万千听众的心灵。广播剧中的大侦探刘刚、苗震是一代代“803”神探的缩影,生动再现了上海刑警浴血奋战在刑侦一线的英姿。

中山北一路803号这座大院里的每位刑警都曾是《刑警803》的创作原型,那些深入生活的作家们,与刑警们一起出现场、摸线索、同吃住、聊家常、侃大山,一个故事、一个细节、一句话都成了作家们创作的灵感。“803”出现过血洒战场的烈士,也有一大批荣获各种荣誉的功勋侦查员,更有一批昼夜加班、难顾家庭默默奉献的普通民警。“名探”端木宏峪的神机妙算和献身精神成为上海刑侦战线的一面旗帜,如今已经过世的他已化身铜像,永远驻守在“803”的陈列室;端木手下赫赫有名的“三剑客”张声华、裘礼庭和谷在坤已成为刑侦界的传奇,成为年轻刑警的学习楷模。他们的故事先后被演绎成为广播剧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处处扣人心弦的情节、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对话。

作家们在“803”深入生活时,亲身经历了刑侦二队副队长盛铃发在勇抓歹徒时牺牲的壮烈场景。20多年后的世博会期间,作家们进行新一轮采访创作时,又亲眼目睹了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张浩的感人事迹。这位身患绝症的小伙子,将自己的病情诊断书藏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日夜工作,直至累倒在岗位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广播剧幕后的英雄们

广播剧《刑警803》塑造了公安刑警刚正不阿、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充满了阳刚之气。可是,又有谁知道,塑造出如此豪迈英气的东方福尔摩斯形象的剧组,却由几位文质彬彬的女导演领导着。

1988年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策划制作广播剧《刑警803》。1989年剧本陆续出炉后,科里决定组织两条“生产线”进行录制:一条由资深导演孔玉和从上海广播乐团调来的音乐编辑杨树竟组成;另一条则由首次参加广播剧录制的雷国芬和资深音乐编辑杨树华组成。这样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从1989年到1995年,她们整整制作了39部206集老版《刑警803》。

2000年,她们又开始了新版《刑警803》的创作。当时,已退休赋闲的孔玉导演又担当起了当年100集中的绝大部分剧作的导演工作,由199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硕士生徐国春作为助手。到2011年,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应届毕业生、年轻的琚一品跻身《刑警803》导演行列。从孔玉、雷国芬到徐国春再到琚一品,虽然三代四位女导演性格各异,但她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点:热爱工作,追求作品的品质。“803”的刑警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在广播剧《刑警803》中,刘刚、沈西、苗震、乔立娜、丁小军成了他们的代表人物,上天入地,穿越时空,屡立奇功;用人声、音响和音乐构建的声效环境,达到了惟妙惟肖、令人如临其境的效果。为了营造逼真的现场环境,工作人员用隔音板搭出了许多房间,用于模拟汽车里、房间内、旷野外的声效。“汽车房”空间狭小,密不透风,而且没有空调,在大夏天酷暑难耐,每次进去录音都像洗桑拿。

在《刑警803》的“舞台”上,乔榛、曹雷、丁建华、达式常、奚美娟、吕凉、林栋甫等许多著名演员曾友情出演。可谓是阵容强大,明星云集,精英荟萃。

当年为主人公、青年刑警刘刚演播的有两人: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工作的龙俊杰和在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的王玮。广播剧是通过声音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为了更好地塑造刘刚这一形象,他们在拿到剧本后反复琢磨,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和语言特点,并且排练上两三遍,和导演沟通无误后才进棚录制,为一集半小时的剧集时常连续录上三四个晚上。

铁杆听众巴金和粉丝们的故事

广播剧《刑警803》以动听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无穷的魅力走进了无数人的心中。节目之所以令人着迷,不仅因为剧情的跌宕起伏、故事的扑朔迷离,更因为她让听众感受到了真善美,并学会了分辨假恶丑,让人们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和担当。

《刑警803》开播后,许多听众在“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广播剧里如痴如醉。听众来自各个年龄段和各个阶层,从白发老翁到莘莘学子;从知识分子到不识字的老太,尤其是出租车司机对广播剧情有独钟。有位叫海星的铁杆听众,不仅听广播,还积极参与《刑警803》剧组推出的微型剧评征文活动,并制作保存了180多盘珍贵的录音磁带。

在众多的听众中,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当代中国文学界的泰斗巴金。《刑警803》的第一任导演孔玉小时常随父母去巴老家玩。那天巴老生日,孔玉拎着一盒蛋糕来祝寿,起身告辞时,巴老艰难地站起来,执意要送孔玉出门。走出客厅,刚要下台阶的时候,孔玉突然听到背后传来巴金家人急切的声音:“开始了!开始了!”巴老一下子就停下了脚步,孔玉奇怪地回过身,这时从书房里传来了《刑警803》的主题歌,巴老很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我就送到这里吧,我要去听‘803’。”巴老家人在旁边补充道:“他每集都不落下呢!” 《刑警803》不仅吸引了普通百姓、作家学者,还召唤着无数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走进了“803”的大门,马杰就是其中的一位。1992年,还在读中学的马杰从广播里第一次听到“803”的大名,第一次感受到破案故事的精彩。故事主人公刘刚的神勇、机智深深吸引了马杰,他有了当一名“803”刑警的想法。高考填报志愿,马杰报了警校。10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803”刑警。2008年,马杰担任政治处副主任职务,分管宣传科工作,其中每年接待《刑警803》广播剧创作组的采风活动成为他的一项重要任务。

《刑警803》留给我们的启迪

如今“803”已成为上海刑警的代名词,广播剧《刑警803》已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品牌,也成为国内广播系列剧中同一品牌连续播出时间最长的广播剧。20多年来,曾有中央台、北京台、天津台等40余家电台购买了近5000集《刑警803》节目并播出,使《刑警803》名扬全国。在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刑警803》也频出精品,先后获得全国和上海等各类政府奖、专家奖等专业奖项共计23项,其中,多部剧集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剧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金奖、“金盾文化工程”艺术奖一等奖和上海广播电视奖一等奖。

上海文艺出版社还结集出版了《刑警803》剧本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邀请著名画家绘制了一套《刑警803》连环画,由《刑警803》剧本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最爱。


(本文来自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关于本站

本站旨在为广播爱好者提供资源共享、交流的网络平台,直播信号、点播节目均来源于网络共享,版权归原作者,本站仅提供链接。本站无意侵犯版权,如有此类问题请联系处理:admin@radio5.cn

广播迷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记忆留声
微信号:jiyiradio

广播迷微信号

站长个人微信:广播迷
微信号:guangbomi

微信公众号:记忆留声
微信号:jiyiradio

广播迷微信公众号

站长个人微信:广播迷
微信号:guangbomi

广播迷微信号